公元前184年(汉高后四年)瑞和网,刘邦之妻吕后封丞相徐厉为松滋侯,建立松滋侯国,封地位于今天安徽省宿松县凉亭镇仙田铺一带,当时属庐江郡管辖。
松滋得名源于境内松林繁茂,《宿松县志》记载:“邑以松名,兹通滋,意为松林茂盛,惠泽百姓。”
徐厉到任后励精图治,开垦农田、疏浚河道,使松滋成为富庶之地,其子孙世袭侯爵三代,直至汉武帝建元六年(前135年)因末代侯徐偃获罪被废,改制为松滋县。
东汉时,松滋一度改称诵善(王莽新朝时期),后恢复旧名。东晋战乱中,部分松滋民众南迁至湖北荆州,侨置松滋县,形成南北松滋并存的局面。
隋开皇十八年(598年),隋文帝为区分湖北松滋县,将本地更名为宿松县,意为古松滋的延续,沿用至今。
如今,松滋侯国遗址(仙田铺)仍存夯土台基,还发现了一些汉代陶器、铜带钩等文物,这些都成为宿松2200年建城史的重要见证。
展开剩余82%01
黄梅戏源·文南词韵
宿松的双生戏曲传奇
宿松作为长江文化带上的戏曲摇篮,孕育了中国五大地方剧种之一黄梅戏的早期形态。
据考证,黄梅戏的雏形可追溯至明代桑落洲(今宿松汇口镇)的三省移民文化融合。
1363年康茂才修建的康公堤成为鄂皖赣民众聚集地瑞和网,灾民以黄梅调沿街乞讨诉说苦难,逐渐形成三打七唱的早期表演形式。
与之并蒂双生的文南词,其源头可溯至乾隆六十年(1795年)。
《霓裳续谱》记载:南词弹簧调,经湖北渔鼓艺人与宿松灯会歌舞结合,形成文词+南词的双腔体系。
佐坝乡虞松峦屋场作为发源地,将断丝弦锣鼓的铿锵节奏融入唱腔,创造出男腔激越如松涛,女腔婉转似泊湖的独特风格。
02
宿松
山水交融的诗意画卷
宿松地处皖、鄂、赣三省交界,长江北岸,境内地貌多样。
群山叠嶂如屏,湖泊潋滟如珠,构成了一幅自然与人文交织的壮丽画卷。
长江绝岛·小孤山
被誉为江上蓬莱的小孤山瑞和网,是长江中下游唯一的独立石屿,海拔78米,周不过里许,却以奇、险、独、孤闻名。
其形如出水芙蓉,三面环水,巨石悬立,素有海门第一关。长江天柱之称。山上有明代梳妆亭、御诗碑等古迹,石刻多达29处,记录着自大禹治水至明清文人的历史足迹。
2021年,一天门被列为历史建筑,而小孤山传说更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南国长城·白崖寨
白崖寨是华东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千年军事古寨,始建于元末,城墙全长4.5公里,依山势而建,被誉为南国小长城。
寨内现存摩崖石刻、古炮台等遗迹,曾是朱元璋与陈友谅的战场,兼具军事与建筑艺术价值。
秘境幽谷·钓鱼台与九井沟
钓鱼台水库发源于大别山南麓,库水碧绿如镜,四季景致各异。春有山花缀绿,夏可避暑纳凉,秋见红叶如火,冬则云雾缭绕,宛如仙境。
库中玉枢观香火绵延,传说为三国名将陈武化身。九井沟是以美比九寨著称的峡谷景区,峰峻石奇,瀑布飞悬,原始森林覆盖率达97%,是探险与生态旅游的绝佳去处。
烟波黄湖与石莲洞森林公园
宿松县坐拥华阳河湖群(含龙感湖、大官湖、黄湖、泊湖等),水域总面积超100万亩,宜渔淡水面积居全国第二、安徽第一,是名副其实的安徽第一大湿地县。
其中,黄湖作为核心水域,凭借其辽阔的湖面与优良水质,成为长江中下游重要的候鸟栖息地。
据监测,湖区每年吸引白鹤、东方白鹳等百种鸟类栖息,越冬水鸟数量多达五六万 只,被列为省级自然保护区。
石莲洞国家森林公园为国家4A级景区,拥有荷衣古池地下涌泉、九曲莲池等景点。
石莲洞相传为禅宗五祖弘忍讲经处,洞内钟乳石千姿百态。五祖禅院则承载了南朝昭明太子萧统的修行传说。
对酌亭据传为李白与县令闾丘对酌赋诗之地。天宝十四载(755年),诗仙李白避乱至此,与清官县令闾丘对酌亭中。
留下两人对酌山花开,一杯一杯复一杯的旷达诗篇,更在病中写下《赠张相镐二首》,将乱世悲怆与山水慰藉交织成永恒绝唱。
南台山的太白书台、清风亭的清官潭,至今仍在传颂这段文脉佳话。
宿松也因此获中国诗歌之乡称号瑞和网,历代文人如白居易、王安石皆曾在此吟咏,其诗作与松涛湖光共铸文化丰碑。
发布于:安徽省九连阳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